找到相关内容6408篇,用时10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亲近善士,闻法学戒──天乙的参学时期

    在她住持的四个道场中,从所收的弟子间传了下去,一心说:   当时我师父又拜白圣长老,她说:“我们像让人家做孩子,我没有分别心—东山寺最先,‘地’是延这边岗山派的法脉,‘心’是延白派(指白圣长老)的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0483485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三) 火化超度等问题

    阴身也进不来,除了我心念里头说,一切护法神,你让他们进来听一听吧,结个善缘了。否则,这个智慧的光明,中阴身进不来。 第二个是,不能进产门。产门就是女人临产的部位,孩子要生出来的地方,也就是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超度|中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5154884165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五):魂魄等问题

    这个多好看啊!这个是黄金啊,你不哭,金子给你;你再哭,不给你。孩子说,我要我要,就不哭了。结果给你的,只是一片黄叶,所谓“黄叶止儿啼”。 第五讲 (八) 破山海明的故事 当年我到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1024384167.html
  • 华严宗思想源流

    天竺僧人,见他异常聪明又好佛法,便教他 研习梵文,他居然也颇有进境,众僧皆想:这孩子将来必可成为弘法之宗匠。   年十四,时当隋 末,正是兵荒马乱之际,智俨方始正式出家为沙弥,同时他亦前往北方依摄论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184350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圆满性质。纯粹理性的形式,在人类社会早期,人类理性严重缺乏的时代,意图以纯粹理性的形式达成圆满,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,说明的恰恰是自身理性的缺乏。这就象是一个孩子的狂妄,这种结论也是被后来发展证实了的。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佛法简单好用有够劲

    很伤脑筋,处罚有很多后遗症,一方面我生气处罚孩子,其实也是说明我无能,无法控制场面而发脾气,自己已经先认输发脾气,再者小孩也是前几次有效果,以后就不行了。   有一天我正在念《金刚经》,就想“处罚即...

    陈家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884622.html
  •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

    境界就如同父母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,是何等慈祥。所以,经典中称观音为世间的慈悲父、救度母,民间更亲切地称为娘娘、妈妈。经典记述的观音应化身相及社会上出现的观音显灵事迹,大多是慈眉善目、亲切平易的形象。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0884653.html
  • 黄金珠绳上的摩尼宝——历代多智钦仁波切事迹简介

    聪颖、智慧超群,具有与生俱来的大悲心。仁波切幼年时,未经学习便无勤通达了藏文及声明学,这是十分稀有罕见的示现。为了祝愿孩子健康长寿便于养活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非常时期隐藏活佛认证的秘密,父母为仁波切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585108.html
  • 跨越打扫过的希望门槛 洒下迎宾花絮——教宗谤法答辩录

    邪恶被认定是地球的存在现象,这也就是为什么基督徒会祈求天国上帝降临地球,期使地球转变成天堂的原因。教宗像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,弄丢了玩具,着急又拼命地拿著手电筒在黑暗中摸索每一个角落,又在每一个门厅走廊...那么,谁也不比谁更真实。举例来说,如果一个不孕妇人梦见她的孩子死了,想像它是真的,这即是意识下的概念;当她醒过来后,认知自己根本没有孩子,便认为它是不真实的,这也仅是意识下的概念。   即使在某些佛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785111.html
  • 肃然起敬话“远公”

    描写他的历史老师时这样写道:“他老人家给我们讲历史的时候,只有世说新语上远公在庐山的那种状态才可以比拟。平日里面,待人和蔼可亲,对学生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显然只有明白了成语“肃然起敬”的出处,才能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4385899.html